缒
多音
缒字概述
缒的笔顺
撇折
第1笔
撇折
第2笔
提
第3笔
撇
第4笔
竖
第5笔
横折
第6笔
横
第7笔
横折
第8笔
横
第9笔
点
第10笔
横折折撇
第11笔
捺
第12笔
缒的意思
缒
1
基本解释
- ◎用绳索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放。 例如 ~城而下
详细解释
例证
〈动词〉
- 1.形声。从糸( mì ),追声。本义:糸在绳子上放下去。
- 2.同本义。引证: 缒,以绳有所悬也。 —— 《说文》引证: 夜缒纳师。 —— 《左传 · 襄公十九年》引证: 子占使师夜缒而登。 —— 《左传 · 昭公十九年》引证: [烛之武]夜缒而出。 —— 《左传 · 僖公三十年》引证: 敌兵攻城,纲身督战,募壮士缒城而下。 —— 《宋史》例子: 缒关(从关门旁缘绳而下) 缒城(由城上以绳索垂至平地,缘之而下)
英文: let down(with a rope);
- 3.拽;拉 。例子: 缒牛(拉牛 牵牛) 缒手(拉手)
英文: pull; draw;
〈名词〉
- ◎.绳索。引证: 登者六十人,缒绝,师鼓噪,城上之人亦噪。 —— 《左传》例子: 缒绝(绳断) 系缒(系结绳索)
英文: rope;
缒
1
基本解释
- ◎用绳索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放。 例如 ~城而下
详细解释
例证
〈动词〉
- 1.形声。从糸( mì ),追声。本义:糸在绳子上放下去。
- 2.同本义。引证: 缒,以绳有所悬也。 —— 《说文》引证: 夜缒纳师。 —— 《左传 · 襄公十九年》引证: 子占使师夜缒而登。 —— 《左传 · 昭公十九年》引证: [烛之武]夜缒而出。 —— 《左传 · 僖公三十年》引证: 敌兵攻城,纲身督战,募壮士缒城而下。 —— 《宋史》例子: 缒关(从关门旁缘绳而下) 缒城(由城上以绳索垂至平地,缘之而下)
英文: let down(with a rope);
- 3.拽;拉 。例子: 缒牛(拉牛 牵牛) 缒手(拉手)
英文: pull; draw;
〈名词〉
- ◎.绳索。引证: 登者六十人,缒绝,师鼓噪,城上之人亦噪。 —— 《左传》例子: 缒绝(绳断) 系缒(系结绳索)
英文: rope;
文字的翻译
- 英语climb down rope; hang by rope
- 法语suspendre